聚焦数字产业发展,剑桥大学南京中心国际技术系列路演(第五期)

 

 

云端汇聚创新要素,瞄准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产业一线, 4个牛剑学子的前沿项目—— “AR-X Photonics”、“惠尔智能”、“南京明树数据”、“天羽蜂算力网络”,从行业研判、技术优势、应用场景、团队构成以及商业模式等多重维度,向线上出席的投资机构、对口企业、产业园区进行了精彩推介。

9月7日下午,由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英国剑桥)共同组织,剑桥大学南京中心国际技术系列路演第五期在线上圆满举行。南京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尚振柏线上致辞,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总经理吴岸主持路演。
尚振柏从政策、资金、区域定位等方面,分享了中心所在的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的科创环境。他表示,“全球经济发展面临重要变革,正处于创新、科技、产业相交融的窗口时期,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注重科技与产业结合、加强国际合作始终融于新区发展基因,诚邀剑桥大学校友和科技创新创业者通过中心枢纽,落地江北热土。”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相关人员也分享了园区相关的科创支持政策。

线性资本、真格基金、源码资本、险峰长青、招商局创投、源合资本、江北佳康基金等三十余家投资机构代表受邀线上出席,与各位路演人问答互动,对项目进行专业评审把关,提出建设性意见。

瞄准前沿应用 提升终端体验

最近几年里,互联网巨头们正在积极布局AR/VR产业。谷歌今年上半年发力AR硬件,收购MicroLED技术初创公司Raxium,字节跳动在一年前斥资数十亿人民币收购主攻VR一体机的硬件公司Pico。彭博社数据显示, 2028年AR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400亿美元。

然而,当前技术门槛下,AR体验并不是对所有用户都“很友好”,很多用户配戴AR设备时总会伴随产生眩晕感、恶心感,难以享受混合现实带来的感官体验。这种不适感来自于业内公认的难题---辐辏调节冲突(VAC),它会导致佩戴者产生生理不适,极大限制了AR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和普及,被业内普遍视为AR设备的最后一个技术瓶颈。来自Greenlight Insights的行业报告显示,若解决辐辏调节冲突的难题,预计到2026年将会解锁100亿美元的AR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辐辏调节冲突在VR设备中也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佩戴者体验。

致力于研发具备光学技术革新意义的AR眼镜,路演项目AR-X Photonics提供了专门针对视觉辐辏调节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案,创始团队均来自于剑桥大学工程系。其中,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Dr. Pawan Shrestha系英国皇家工程院企业院士、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拥有超过9年光学和光子学研究经验。

通过将Maxwellian显示技术与纳米光子技术相结合,顺应大脑视物机制,随时聚焦显示,该项目研发的光学镜头在解决辐辏调节冲突不适感的同时,还兼具大视场、3D成像质量高、无彩虹效应、环境亮度适应性强、适用于高速设备等诸多技术优势,且能与现有产品较好兼容。AR-X Photonics的技术在VR领域也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所有的受试者佩戴原型机后,尚未发现任何不适感,这是市面现有的AR产品尚不能实现的,”Dr. Pawan Shrestha分享到,“得益于AR-X Photonics的技术优势 ,项目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制造业与物流、体育运动等场景下拥有广阔应用前景,已与企业级客户展开初步合作。”

瞄准AR/VR产业的同时,互联网头部企业们正纷纷开启“造车”事业,进军无人驾驶领域;同时,外卖、电商网购、同城配送等O2O生活方式的日常化,细分的非载人无人车配送市场前景具备想象空间。
路演项目“惠尔智能”是一家专注于研发自动驾驶的科技公司,以成长为“无人配送车中的特斯拉”为目标。团队成立初期,专注研发被业内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技术”——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并在商业化探索中逐步将L4级乘用车自动驾驶技术平移到无人配送车上,具备“高举低打”的降维优势。

不同于常规室内或半封闭环境的无人车配送,惠尔智能瞄准公路级别的无人车配送市场,满足开放环境的作业要求,可适用于载重大、机动性高的配送场景。

团队创始人、CEO常宇飞,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纳米技术专业,研究方向为MEMS传感器。团队成员拥有在百度、华为、中科院等头部机构从业多年的开发经验,掌握车载软硬件结合的完整开发链条,拥有自动驾驶的全栈基础技术,包括:

多传感器融合定位、专利的多传感融合技术、前融合硬件设计、厘米级高精地图制作、底盘设计及线控改装、乘用车级决策/控制等。

“团队采取乘用车算法验证——具备方向盘底盘移植算法——公路级无人小车量产的开发路径,这是接轨国际最先进自动驾驶开发路径,目前在国内尚无第二家公司具备此开发路径”,常宇飞强调到。

商业化路线上,惠尔智能依托乘用车L4级自动驾驶技术,做公路级无人小车整体方案,努力打造集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无人配送车,最终将无人车和云服务打包整体作为产品。据介绍,团队目前已实现无人车单车制造成本的大幅锐减,可触达快递、外卖、大型商超零售等无人配送场景。

 

聚焦数字经济 赋能产业转型

“十四五”纲要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的协同转型。响应纲要精神,如何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产业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期路演项目“南京明树数据”和“天羽蜂算力网络”给出了一种数智化+平台化的策略路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数字化转型,让城市运行更智慧。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建设,离不开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共同推进。聚焦大基建领域,针对基于PPP模式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基建“投、融、建、管、运”全过程中的难点,特别是基建项目中后期(建设和运营期)的痛点,路演项目“南京明树数据”致力于用大数据助力公共治理水平提升、改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供给。

“延展北京明树数据前期在 ‘投、融’环节的需求与技术积淀,初创的南京明树团队侧重‘建、管、运’环节,聚焦长三角、辐射华中地区”,路演代表、南京明树数据联合创始人肖光睿表示。肖光睿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可持续发展工程专业,现为财政部PPP专家、国家发改委PPP专家,他所领导的团队在大基建、信息技术、PPP项目等方面拥有超过20年的丰富经验,长期参与国内基建领域的顶层设计和相关政策制定。

结合AIOT和数字孪生技术手段,聚焦项目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基础设施数字智能、AI大数据分析,服务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平台、社会资本及金融机构,南京明树数据研发了一系列的“PPP+BIM+云+AI”一体化SaaS平台,可提供PPP数据分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全过程咨询、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以及评估、评级等服务,覆盖智慧轨交、智慧水务、智慧文旅等细分应用场景,紧扣基建项目资金体量大、运营周期长、管理相对粗放等痛点,以期提升整体基建项目的经济效益。

若说数字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底座,那么算力就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当前,人工智能、AR/ VR、数字货币等前沿数字产业方兴未艾,无不有赖于庞大算力的支撑。

面对算力需求井喷和未来社会算力供给短缺的矛盾,促进算力资源高效、合理地配置成为当务之急。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网信办等部委,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本期路演项目“天羽蜂算力网络”正聚焦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入这一细分赛道。

该项目创始人林亮硕士毕业自牛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拥有12年全球企业级分布式系统研发经验,团队核心技术成员来自于牛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悉尼大学的计算机系或数学专业。

发端于牛津大学计算机系CSP(顺序进程间通信)理论,团队研发出musys泛在计算系统,具备运算性能快、去中心化构架可靠性高、弱共识协议可扩展、无冲突数据类型等技术优势;终端硬件层面,较之Apache Spark和Hadoop等大数据框架,musys计算系统突破与服务器绑定运行的限制,工程化后的终端算力网络软件系统可运行于银行卡大小的SoC芯片上实现在网计算,相较于传统服务器集群,规模使用时硬件资源利率高,降低大量能耗、促进低碳减排。

“数字社会的算力如同农业社会的水力、工业社会的电力,项目致力于促进算力资源的流动”,林亮分享到,“依托独立研发的分布式流数据处理、分布式异构计算、边缘无服务器技术、端计算、在网计算、软件定义网络和编排管理等核心技术,天羽蜂将分布式系统下沉到终端设备,打造‘云(云端数据中心)-边(边缘服务器)-端(终端设备)’泛在算力整合的一体化基础设施,对算力进行抽象、控制和管理,盘活闲置的算力资源,释放算力生产力,目前已落地于无线电监测、城市公共安防、用电安全等场景”。

两年来,以产业推进和应用研究为遵循,中心已成功举办五场国际技术系列路演活动。回顾往期四场路演,共向投资机构和地方产业园区推荐15个前沿科技型项目,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新型电子与光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和传感技术、双碳与新能源等热点研究领域。未来,剑桥大学南京中心将持续推动常态化路演通道,搭建国际先进科研技术成果,与国内创新产业需求及资本对接的有效平台。

聚焦数字产业发展,剑桥大学南京中心国际技术系列路演(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