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应用领域,剑桥大学南京中心国际技术系列路演(第四期)

 

 

云端+线下联动,4个前沿的科技型路演项目精彩展示,10余家一线和本地投资机构现场专业分析,5月26日下午,由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英国剑桥)共同举办,剑桥南京中心国际技术系列路演第四期圆满落幕。

路演推介了下列具有牛剑基因的前瞻技术项目:“Myriofoam:小空间内实现高性能冷却”、“MimiCrete:基于3D打印的自愈合仿生建筑材料”、“宇源新能:低浓度煤层气发电智能系统”、以及 “OXSIGHT:智能仿生眼镜”,创新领域覆盖新材料、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热点方向。

 

 响应双碳发展战略  投身绿色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带给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挑战日益严峻,节能减排、降耗提效势在必行,全球经济向低碳、零碳转型的趋势不可逆转。某种程度上说,碳达峰、碳中和的本质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竞争,全球已有132个国家承诺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政府承诺要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参与本次路演的项目“宇源新能:低浓度煤层气发电智能系统” (下称宇源新能)和“MimiCrete:基于3D打印的自愈合仿生建筑材料” (下称MimiCrete),分别从能源提效和建筑降耗两个维度,提出可持续发展方案。

路演项目宇源新能致力于提供超低浓度煤层气高效利用的甲烷近零排放解决方案。创始人余子夷教授曾在剑桥大学从事8年的微反应器研究,现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南工大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28倍。煤矿开采中约有4 7 %以上为浓度低于3%的超低浓度瓦斯,畜牧养殖、有机堆肥等领域中同样存在甲烷被大量排空浪费、污染环境的痛点。抓住超低浓度煤层气难以利用的蓝海市场,不仅可以实现废弃甲烷的资源化利用,也可为企业带来产生可观的发电收益和碳汇收益。

项目自研出国内领先的甲烷绝热催化氧化技术和智能热电联供系统,拥有十余项国际国内专利。较之传统的超低浓度煤层气利用技术,宇源新能所开发的绝热催化氧化电力耦合系统具备气源条件适应范围宽、资源利用率高、设备安全性高、可扩展性好等优势。在材料、工艺、系统层面,分别拥有高效催化剂技术、微反应器过程强化技术、高效热管智能热交换技术的核心技术。

“团队技术源于英国剑桥大学和日本东京农工大学,依托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数十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直至产业化放大并应用于工业领域,目前项目完成了相关样机的制造和中试应用,部分产品实现工业化生产。”余子夷教授表示。

作为最常用的基础设施建筑材料,混凝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不容小觑,占每年全球碳排放量4-8%。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使用混凝土排放了3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因混凝土易开裂、老化、腐蚀的属性所导致的维修和更换用量,占上述碳排放总量的35%。

路演项目MimiCrete致力于采用自愈混凝土修复技术,创建可持续的、智慧的建筑环境。项目已在英国剑桥成立初创公司,并开展小型商业化测试,创始人李紫晶博士毕业剑桥大学工程系,核心团队由剑桥大学工程系博士、博士后、剑桥嘉治商学院校友以及创业导师组成。

源于多年的实验室研发,MimiCrete基于3D打印以及仿生设计,为建筑材料赋予了一套智慧的自我修复系统。

“如同为混凝土赋予像静脉血管一样的结构来传输治疗药物,帮助混凝土以人体相同的方式在‘愈合伤口’,李紫晶博士比喻到。该系统可在裂缝发育时发现裂缝位置并且释放愈合剂,整个修复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愈合后可恢复工程系各类指标需求,能极大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显著减低碳排放量。

相较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防护技术以及市场上的类似竞品,MimiCrete的技术具备附加成本低、易被添加到现有的混凝土制造工艺中、自主愈合带来低劳动力成本、可反复持续修复裂缝、不限制裂纹尺寸、愈后保持机械强度等一系列应用优势。

改进ICT设备性能 推动信息技术革新

新一轮的信息技术浪潮催生着全新的硬件需求,也内生驱动着全新的信息获取和交互方式。参与本次路演的项目“Myriofoam:小空间内实现高性能冷却”(下称Myriofoam)和“OXSIGHT-智能仿生眼镜”(下称OXSIGHT),分别从提升设备性能和开发新硬件角度创新,提供前沿解决方案。

游戏玩家们难免有这种困扰,长时间操作大型手游后,手机过热带来的卡顿相当影响游戏体验和表现。随着CPU/GPU算力和工作负荷呈指数型增长,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信息通信技术(ICT)产品的散热问题日益凸显,改善设备的冷却性能,正为信息通信技术设备商所迫切追求。

路演项目Myriofoam立足于双相热元件市场,采用新型柔性纳米材料对现有的制造流程进行最小化改造,提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5G服务器、电动汽车车载GPU驱动系统等设备的散热效率。

该项目由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孵化,已成立初创公司,其开发的专利纳米材料被命名为“Myriofoam”,可被电镀配置在行业标准冷却装置“均热板”上,无需节省CPU/CPU运行速率,在小空间内实现巨大的散热表面积,使得均热板冷却性能比传统铜芯提升多达4倍,成本降低50%至75%。同时轻薄的纳米材料也可以让设备更加轻量化,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

“预计全球热管理市场规模将在2023年达到160亿美元”,Myriofoam CEO Charles Jarvis表示, 散热器厂商对改进冷却性能有巨大需求。Charles Jarvis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高性能计算机、内存数据网络等高科技公司拥有超过30年的从业经验,团队拥有数位来自剑桥大学的工程专家和科学顾问,成员在纳米材料和电子器件开发领域拥有多年研究和产业化经验。

人类依靠视觉获取80%的信息,另一硬核路演项目OXSIGHT以基于移动技术的深度学习算法为核心,将视野瞄准在细分的视觉障碍市场。

OXSIGHT由计算机视觉领域全球最高奖“马尔奖”、2021首批“图灵人工智能世界领先研究员”获得者——牛津大学Philip Torr教授领衔,已进入公司化运作阶段,专注于创建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平台,研发可穿戴的便携人工智能视觉设备,并将该项技术拓展应用到其他领域。针对视觉缺失(比如中心视野缺失,周边视野缺失和一般视野缺失)人群的需求,OXSIGHT的技术可帮助用户捕获、计算、处理数据,以及运用被充分理解后的相关信息,为用户提供人工智能视觉解决方案。

区别于传统的AR和VR产品,该项目所研发的智能仿生眼镜产品系全球首创品类,在融合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同时,凝结了神经科学中大脑解读视觉信息原理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实现了可穿戴性、功能性和易用性三者之间的平衡。

“OXSIGHT不只是简单的硬件设备商,还是技术驱动型的公司”,OXSIGHT中国区CEO陈雪松强调到,“随着语音和图像识别技术、大数据和 AI 技术,以及5G 部署等条件的成熟,除开发针对低视力人群的黑科技产品外,OXSIGHT的人工智能视觉技术还可以拓展到消防安全、医学图像重建、车载导航辅助等其他需要机器视觉的应用领域,最后逐渐向消费级人工智能视觉产品过渡,未来拥有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的智能仿生眼镜,也许将有机会在取代手机,成为下一代智能硬件,彻底解放人们的双手”。

国际前沿项目路演精彩持续。聚焦信息技术与再生能源、生物医学与健康医疗、智慧城市与环境保护、零碳与可持续发展等中心初期研究领域,剑桥大学南京中心将一如既往通过常态化路演方式,搭建剑桥大学及其创新生态体系的先进科研技术成果,与国内创新创业产业需求及创新资本对接的有效平台,积极促进优质创新项目落地和先进科研成果市场化应用。

聚焦前沿应用领域,剑桥大学南京中心国际技术系列路演(第四期)